中医师承:拜师与不拜师有什么区别?
  • 中医师承:拜师与不拜师有什么区别?
  • 详细内容

    简而言之,拜师对于徒弟而言,可以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师父而言,为了传统中医之精华代代皆有传承人。如果能成为某一门派的传承人,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光耀门楣的幸事,拜师与没有拜师的学生们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从形式上来讲,中医药学习过程中没有拜师,师生关系就如同我们在学校的师生一样,是普通的教与学的关系,只能称为“老师”,关系密切的可以称为“师傅”;通过师承拜师以后呢,即可成为名副 其实的“师徒”关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顺地称老师为“师父”,也就是成为血脉相连的师生加亲情关系,成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指的是这种关系。


    2、拜师以后,徒弟会被纳入“传承网”,成为某一门派某一代传承人,成为“根红苗正”的传统中医传人;没有拜师的学员,不可能有传承方面的记载。

    3、从教授与学习方面来讲,拜师以后,师父言传身教,将本门中医绝技传授给弟子。弟子须严守师训,谦虚谨慎,继承老师的倾囊之授,将师父传承知识悉心领会,理法合一;而没有拜师的学员,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师就没有时间或者更多的机会传授给更深层次的东西,一定程度就很难有所突破了,可能会停留在一定的等级层面而止步不前。

    4、学习传统中医最重要的方法是:“言传身教”,老师教学生一般是以上大课的形式教授,也就是一个人教,许多学生一起跟着学,何况老师教授学生一般都是有期限的,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而已;而师父栽培一个徒弟, 是心口相传,靠单独传授,或几个徒弟一起传授的方式,师父往往倾其毕生的心血。

    5、拜师以后,师徒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很稳固的亲情关系,良好的师徒关系可以情同如父子,师父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子;如果是没有因缘拜师的学员相对就会缺少这份亲情关系,以普通师生之礼处之。


    6、拜师之后,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解除了教与学阶段性弊端,徒弟就可以一脉相承,安心致学。“教学相长”,师徒之间长期建立的这种关系,共同承担起祖国医学继承、传承和发扬责任和义务;而没有拜师的学员则不具备这样的便利条件。

    几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医药兴盛,将为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师承教育作为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代中医药名家独到的技术经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后学者长期跟师实践,通过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耳提面命”,“衣钵相传”,弟子才可以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少走弯路,缩短成才的周期。

    师承,名师既是传承教育的受益者,更是传递者。让基层医务人员以及零基础学习中医药爱好者有机会接触德高望重的师承老师,更好地学到名师在科研教育、临床经验、医术医德等方面的精髓,弥补传统中医药学习班强调一师之技、一家之言的局限,培养全面综合的中医药优秀人才,让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同时,师承教育的不但是中医成才的捷径,也是祖国中医药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